FLOORING SHOW NEWS:中俄是文明交流对话的典范

中俄是文明交流对话的典范

当前世界形势复杂严峻,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反建制、反精英、反全球化、反自由贸易等思潮泛滥,给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。 还有人提出“文明之争”、“文明冲突”等谬论,加剧国际紧张局势。 在此背景下,中俄两大不同类型文明正在以实际行动促进思想交流、文化融合、人文对话。 事实证明,文明可以通过交流互鉴而丰富。 中俄两国致力于对话而不对抗、结伴而不结盟,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首先,中俄两国已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典范。 毫无疑问,中俄两国在文明起源和文化特征上存在差异。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中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。 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。 在与斯堪的纳维亚、拜占庭、鞑靼文化的交流互鉴中,俄罗斯形成了独特的欧亚文明,也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。

面对异域文化,中华文化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。 中国标准文明往往以包容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,即使被外来势力征服也能保持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。 俄罗斯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钟摆,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激荡前行:罗斯的洗礼、鞑靼的鞑靼和彼得大帝的改革等重大事件,使俄罗斯历史跌宕起伏、波涛汹涌。

文明有其特点,没有哪个文明优于其他文明。 中俄分属不同文明,但彼此尊重差异、沟通互鉴,做到平等协商、尊重,因此拥有最高水平的互信和协作。 中俄文明虽然起源和内涵不同,但始终存在尊重其他文明、承认自身发展道路的共同诉求,这是中俄文明对话的基础。

中俄都有向西方学习的历史,比如俄罗斯18世纪的彼得大帝洋务改革,中国19世纪的洋务运动,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。 不仅如此,两国思想家在遭遇西方之后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:面对西方,自己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? 中俄通过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,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各自的发展道路、对世界的作用和使命,探索了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。

中俄尊重不同文明,可以包容不同文明。 我们可以以开放的心态,借鉴西方文明在工业、法治、管理等领域的成果。 我们敢于敞开大门,推进改革。 然而,当中俄本着包容、沟通的心态和明是非、促和平、谋发展的态度,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,一些国家却逆流而上,抱着“ “文明偏见”、“文明冷战”,自信满满,拒绝接受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、交流互鉴、和谐共处。 中俄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启示和证据。

最后,在开放、共荣与孤立主义齐头并进的国际环境下,中俄两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这一点。 只有互助互助、深度融合,才能实现各文明互利共赢。

近年来,中俄两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家级“交流年”活动,有力促进了两国不同阶层人民的相互了解。 例如,2016年《光明日报》与塔斯社联合举办了“中俄十大影响力文学作品”活动,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,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。 今年,值此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,双方本着人文交流、互利共赢的精神,成功举办“中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”评选活动。 文明之间的学习。 这十人或致力于中俄教育交流,或推动文学、翻译领域的文化对话,或以流行音乐传播中俄世代友谊。 这些活动受到两国热烈欢迎,加深了两国人民友谊,巩固了世界和平稳定。

从上述中俄文明的异同和对话中可以看出,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根源不在于文明的差异,而在于文明的狭隘胸怀和狭隘的文明观所产生的极端思想。 头脑。 每个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个体,而是整个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不同文明只有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建设中相互尊重、相互沟通、相互协商、相互合作,才能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。 中俄正在为世界树立榜样,互学互鉴、互学互鉴,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从理论和行为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。